閩漳江河系列報導一 福建漳州 看得景緻 摸著幸福

南靖云水谣(谢溢鹏/摄影)
記者莊玟玥/漳州報導
綠色是漳州最鮮明的發展底色。近年來,漳州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按「田園都市、生態之城」定位,探索「生態、建設、傳承、遙望」之間的鍵聯關係;讓大家看得景緻、摸著幸福。
隨著“哢嚓”“哢嚓”的快門聲齊響,「九龍江大型文創攝影暨兩岸媒體漳州行活動」,在2019年11月11日,福建漳州南湖正式啟動。本次活動兩岸媒體齊聚漳州,共同見證漳州九龍江流域的自然生態、經濟建設、社會成就等方面的變化,具體呈現九龍江畔的美麗故事。
福建畫報表示「九龍江大型文創攝影活動」,是福建畫報社繼閩江、汀江之後的第三次大型影像文創工程。由於漳台兩地的深厚淵源,相較於以往閩江、汀江的行走,本次采風更突顯兩岸媒體共同合作的特色,以及其增進兩岸新聞交流、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
本次大型文創攝影活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邀請兩岸媒體及攝影家齊聚漳州沿江行走,集中拍攝采訪,足跡遍布漳州高新區、薌城區、龍文區、龍海縣、華安縣、長泰縣、漳浦縣、雲霄縣、詔安縣、東山縣等地。第二階段根據流域各地具體的歲時慶典、重大活動、季節性景點分組拍攝。第三階段將由兩岸媒體攜手推出系列報導,並出版《九龍江》大型主題畫冊。
活動以紀實的創作風格和特色,採用現代視角,從地面行走到空中航拍,完整梳理漳州九龍江流域的人文風貌,展現漳州之美,真實記錄九龍江流域的繁榮與發展,集結不同的視角、將創作出主題鮮明、形式新穎,具有感染力的攝影作品。
◎生態
生態,就是生態與城市建設、產業發展、旅遊專案、防災減災、民生工程、歷史文化等融合後;間接推動產業發展、城鄉環境、生活品質轉型升級和城市品位提升,真正實現更美好的生活。
九龍江河域都市建設多以修舊從舊,保留古味!眼見為憑!
◎建設
心城區「五湖四海」
「五湖四海」:包含碧湖、西湖、西院湖、九十九灣湖、南湖以及荔枝海、香蕉海、水仙花海、四季花海。
「五湖四海」的建設,解決了漳州城區黑臭水體難題,讓濕地成為都市景觀。濕地從城市周邊走向城市中心,這是一項複雜、龐大的系統工程;通過除淤、截汙、護岸、植坯等接近自然整治方式,成就了五湖生態區,還兼具蓄水、洩洪等水利功能。
其中關鍵的濕地,不僅改善水體水質,增強生態自我修復的能力,同時在淨化空氣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漳州表示根據統計,「五湖」的建成,到2020年可新增滯洪區水域高達3820畝,新增滯洪庫容約1000萬立方米,新增城市生態園約4650畝。
◎傳承
漳台相通的民俗工藝
一、漳州布袋木偶戲,是傀儡戲種之一,是由木偶表演、劇碼、音樂、木偶製作、服裝、道具、佈景等組合成的綜合藝術。其特點是用指掌直接操縱偶像進行表演。
二、漳浦剪紙藝術,活躍於唐宋。漳浦剪紙最初只是作為刺繡的底樣,隨著民俗活動和北方「窗花貼」等中原文化影響,開始廣泛應用於婚慶、祭祀,剪出各種花彩、張貼於禮祭品上,寄託人們美好的心願。
三、剪瓷雕,是福建閩南寺廟建築中常見的傳統工藝,影響著閩臺乃至東南亞等地。剪瓷雕選用各色鮮豔殘損的彩釉瓷器、或用鉗子、木錘、砂輪等工具剪、敲、磨成的瓷片,貼雕各式藉以裝點寺廟宮觀屋脊翹角、壁畫等。
四、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等精隨而形成。20世紀初歌仔戲興盛於臺灣,傳及廈門,迅速影響於閩南和東南亞等地。其中漳州薌劇團更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靜續前緣的同根文化
道不盡的相似,匆忙錯過的記憶,還有:
五、興盛於宋代的漳州「木版年畫」主要流傳於薌城和閩南、嶺南一帶,並遠播臺灣、香港和東南亞等地。
六、「錦歌」是一種演唱曲藝的形式,流行於漳州、廈門、晉江、龍溪等地。
七、「片仔癀」是一味名貴功效顯著的中藥,與八寶印泥、水仙花並稱為「漳州三寶」。
源自500多年前明朝宮廷御用秘方。
八、「浦南古儺文化」自唐末興起至今已有千年史蹟,古儺主要是用來驅魔逐疫之用。
九、「東山歌」是廣東潮州歌傳入福建東山後,地方化形成的一種曲藝說書。
十、東山「關羽帝信俗」,千百年來,逕是人民心中的英雄。
十一、山格慈惠宮戚家軍祭儀「閩台乞龜民俗」興於明朝中至今四百餘年,每年農曆七月十九日香火不斷。乞龜民俗包括扛豬公、擲孤米、龍演藝、神明戲等。
十二、南靖「竹馬戲」始于唐代、興於清朝。竹馬掛於演員腰高處,唱腔為閩南方言歌仔調,對白採順口溜,旦、丑角各有一套獨特的表演程式。
十三、「漳繡」起源於明代,以繡織錦袍最佳。漳繡是中國織造史上三大著名工藝之一,早在明清時就已馳名海內外。
十四、「賽大豬」記載於西元六六九年的漳州長泰山重村,當年「開漳聖王」陳元光、薛武惠進駐山重村,後祠設立五憲門,每年正月初八獻牲祭祖、賽畜大小。
走馬看花,意猶未盡時,來趟尋幽覓古之旅,九龍江畔會是個好選擇!
◎遙望
一、國際性保護公約
20世紀下半葉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成為一個國際性問題。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根據公約內容,主要有四個計劃:
一、1999年開始陸續由組織成員國宣布『聯合國非遺名錄』,建立國際性保護對象。
二、傳承「活著的人類財富」;是指在表現「非遺」項目有著極高造詣的人;給予官方承認,鼓勵傳承。如民俗技藝「鬼手王」王寶合。
三、保護瀕危語言:世界上有六千餘種語言中的50%以上是瀕危語言;其中的96%只被世界人口的4%使用著;90%的語言沒有出現在網際網路上;平均每兩周就有一種語言消失;非洲語言80%沒有相應的文字體系。瀕危語言計劃就是弘揚和保護瀕危語言和語言的多樣性。
四、復興世界傳統音樂和樂器;音樂能體現各地文化精神和美學價值。如漳州蔡福美傳統制鼓技藝始於清代乾隆年間,至今有二百餘年歷史,承傳十三代,在2008年收錄於「非遺名錄」。
延續美的印記
漳州「非遺」近年來相當受到重視,如漳州手工技藝,漳台族譜,漳州窯、漳州薌劇團、木偶劇團等。而在民俗活動上,漳州市相繼舉辦開漳聖王文化節、中華武術大家練、龍人古琴文化節、保生慈濟文化節、東山關帝文化節、三平祖師文化節等多項非遺尋根祭典活動。
相同的努力
近年來在漳台兩地,不約而同輪流舉辦木偶藝術節、歌仔戲專場演出、書法作品展、文化名人學術研討活動。通過兩地文化活動頻繁互動,為保存非遺做出相同的努力!
二岸同源『非遺』
福建漳浦剪紙原為傳統刺繡底樣,以獨特風格與濃烈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而興盛。目前漳浦剪紙「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有陳秋日。
在臺灣,風格多傳承於閩南,推廣在1984到1993年間達到最高峰。現今臺灣剪紙藝術家楊士毅被APPLE指名為合作對象。
二、友善環境
漳州是臺胞重要祖籍地、臺灣文化重要發祥地。臺灣現有2300萬人口中,祖籍漳州的約占40%,至少有113姓近1000萬臺胞的根在漳州。第一家台資企業於1981年張正光成立「詔正水產」、李瑞河「天福集團」為第一台資農企,至今在全國已開設一千三百多家連鎖店。一系列的全國「第一」相繼落地漳州!
至今,漳州有國家級「漳州台商投資區」、「古雷石化產業園區」、「南靖精密機械產業園」、「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兩岸水產品加工基地」五個產業合作平臺;龍頭企業和零星個體都能多點佈局,經貿流動合作高居全國地級市一二。
深緣信仰
漳州與臺灣隔海相望,在兩岸文化交流中,漳州具有獨特優勢。
臺灣四大民間信仰中,開漳聖王、保生大帝、關帝神祗的祖廟都在漳州。1997年「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是大陸首辦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另外「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至今舉辦了二十屆。文化交流活動還有六屆海峽論壇、二十一屆關帝文化節、五屆開漳聖王文化旅遊節,每年都有超過十萬人次來漳州尋根謁祖、經貿考察。
數典懷古
細嚐地方有味景點,惟覺時間不夠!在未來,將會把河岸系列美景人文,畫進《九龍江》大型主題畫冊,然後淵遠流長!
尋根逸事如鎮海衛古城、永年寶島埕、永潤文化創客小鎮、薌城區林語堂紀念館、仙都二宜樓、漳浦縣「兩帝師」故居、雲霄縣開漳歷史文化博物館、東山縣寡婦村展覽館、黃道周紀念館、東山風動石、漳浦火山島地質公園等等。
懷古思情,就來漳州走走吧!
漏網不想放棄系列照-這裡是漳州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