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諮詢6年成長4倍 「年輕型失智」逐年增加

台灣失智症協會籲政府重視「年輕型失智」。失智友善推廣大使謝祖武(左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陳達夫、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年輕型失智症照顧者張鎮華。(圖/吳茜攝)

記者吳茜/台北報導

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28萬人,衛福部與台灣失智症協會設置「失智症關懷專線」超過10年,服務量逐年增加,今年一到十月的諮詢電話量,與六年前同年相比成長超過四倍,其中,年輕失智症患者的諮詢量也增加,占今年的電話量達8%,近6成諮詢時間超過15分鐘,且針對相關的疑問也比一般失智症高出許多,凸顯了年輕失智症患者的需求以及困境。

為幫助失智症家庭,衛生福利部與台灣失智症協會合作,提供上班日一天12小時的失智症關懷專線服務(0800-474-580 失智時,我幫您),由失智友善大使謝祖武代言此專線。

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根據失智症關懷專線統計,近年來,諮詢年輕型失智症問題的來電越來越多。108年1月至10月間,共483通來電諮詢年輕型失智症問題,平均諮詢3.36個問題,高於整體平均值2.10個問題。常見的問題,包含失智者易怒、不安、重複行為時該怎麼處理;如何與失智者溝通、有什麼服務對年輕型失智者有幫助、找不到專屬年輕型失智者的服務,還有工作問題、經濟問題等,年輕型失智者照顧不易,比老年型帶來更多的困擾。

台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達夫指出,失智症並非老年人專利,年輕型失智者指的是65歲以下確診失智症者,全台推估約萬人,其病因較為複雜,但仍以阿茲海默症居多。約有三分之一的年輕型失智者早期徵兆並非是記憶障礙,且臨床症狀多變,因此家人往往一開始沒發現,而延遲確診時間,最後花費3-4年才確診失智症,造成家屬十分煎熬。陳達夫表示,若發現中壯年人在記憶、定向感、語言、情緒、判斷力、個性上與過去有明顯改變,需留意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應及早就醫治療,並透過相關服務獲得幫助。

年輕型失智症照顧者張鎮華教授分享,罹患失智症9年的太太原本為中華電信主管,個性非常聰明,有天突然讀不懂文件,並常常重複問相同問題、忘記重要會議時間、產生被偷妄想,性格大幅改變,直到同事介紹才就醫,在57歲確診阿茲海默症。但目前,他太太已經進入重度失智階段。張教授分享,在這樣艱困的生活轉變下,還好有台灣失智症協會的長期協助與陪伴,才能夠了解疾病的進程,搭配合適的照顧方式,並珍惜陪伴太太的每個時刻。

失智友善大使-謝祖武。(圖/失智症協會提供)

曾經演出許多膾炙人口戲劇的謝祖武,也是資深的失智症家屬,在面對自己母親失智,同時曾經演出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後,謝祖武有更多的體認與感觸,特別是年輕型失智症照顧者的不容易。謝祖武分享,其實失智症對家庭衝擊很大,因失智者常有問題行為,導致許多家庭衝突,需要政府與民間更多的幫助與支持,因此擔任「失智友善大使」公益代言失智症關懷專線,希望大家覺得不孤單,照顧有壓力時也不需把過錯歸於自己。

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說,衛生福利部近年來積極推動「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將在2020年、2025年驗收成果。其中,失智症關懷專線也成為建構失智照顧服務支持網絡中,極重要的一環。失智症照顧是長照2.0重要的服務項目之一,並將服務對象納入50歲以上失智者,經評估有長照需要的失智者,除了長照四包錢之外,還有全台87個失智共照中心協助安排確診及提供個案管理服務,434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提供認知促進活動、家屬支持團體、家屬照顧訓練課程等服務。年輕型失智者的服務也在研議規劃中,未來可與勞政單位合作,結合職務再設計與日間照顧中心,設計專屬於年輕型失智者的服務模式,如何讓年輕型失智患者,在確診後也能持續發揮工作能力-如轉化新的職能,而不單單只是回到家中接受照顧。

隨著失智人口上升,不只是長者,青壯年也可能罹患失智症。然而,台灣目前針對年輕型失智者的服務量能仍極為缺乏。湯麗玉秘書長呼籲,中央政府應規劃專案補助辦法,縣市政府則應加速設立年輕型失智者服務,由民間組織承接提供年輕型失智者社區據點或日間照顧中心,以回應年輕失智者家庭的需求。湯麗玉秘書長分享,目前失智關懷專線已在高雄捷運、大台北公車及東部台鐵張貼廣告,期望加強宣導:只要有失智相關問題,就撥打這支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獲得協助,服務時間:上班日上午9點至晚上9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