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肺癌標靶「6關鍵因子」為肺癌患者續命

記者吳茜/台北報導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11月15日發表單一肺癌標靶使用逾60個月臨床結果,全台8家醫學中心分析131位患者,發現「6關鍵因子」是影響癌友能否使用單一標靶藥物超過5年的機會,包括性別、日常體適能狀態、第四期肺癌患者接受手術狀態、是否有骨轉移、腦轉移或少量轉移性病變。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王金洲。(圖/吳茜攝)

醫學會秘書長王金洲表示,肺癌患者有6成帶有EGFR基因突變,所以對於標靶藥物的反應效果很好,如果不能切除,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是很好的選擇。但對於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來說,單一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之後,平均一年就產生抗藥性而過世。若是能提高標靶無抗藥性的使用期限,就可以把癌症當慢性病,過著正常的生活。王金洲說,台灣人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的比例較高,將近五、六成,反觀西方人只有一成五到兩成,這讓台灣佔多數的有基因突變肺癌患者受益。

 

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任張基晟說明肺癌單一標靶持續使用逾5年計算轉盤。(圖/吳茜攝)

台中榮總內科不胸腔內科主任張基晟說,經追蹤131名單一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超過60個月的患者中,發現他們有個很明顯的差別,就是體適能狀態較佳者,比體適能較差者高近8倍,張基晟解釋,多變量分析顯示:可接受手術、女性、沒有骨轉移或腦轉移的肺癌患者持續使用單一標靶逾60個月機會較高,尤其早期診斷治療,成為是否能繼續用藥的重要關鍵。

胸重醫學會首度推出,肺癌單一標靶持續使用逾5年計算轉盤。(圖/吳茜攝)

此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在11月肺癌關懷月特別推出「非小細胞肺腺癌患者.單一標靶使用逾60個月概率轉盤」,以實證數據輔以簡單易懂的呈現方式助病人自我評估,提供後續治療策略。張基晟提醒,轉盤顯示的機率不是百分之百,是風險預估值,希望癌友更放心、更願意繼續治療,若計算出的數值好就應當積極治療,不放棄機會。

62歲的周先生在發表會上說明,自七年前罹肺腺癌至今,已持續使用口服標靶超過72個月,他表示,一開始以為吸菸才一直咳嗽、聲音沙啞,看到淋巴腺腫大,還懷疑是扁桃腺發炎,沒想到醫師請他到大醫院做檢查才知罹癌。周先生說,後來用化療治療一年無效,改用口服標靶到現在已超過6年,平常就像一般人一樣生活,沒什麼感覺,若有副作用帶來不舒服的地方,醫師也有方法可以處理。周先生鼓勵癌友不要因治療期間身體不適而放棄治療。